不要说古代了,就算是现代人,平时当面交流也不可能用书面语。 就拿职场来说。同事之间发工作邮件,内容一般是这样的: 老板晨会交办事宜已完成。反馈如附件,烦请查阅后回复。 或者是这样的: 老总交办事毕,附件详,盼复。 但如果不是发邮件,而是面对面对话,那沟通的内容就大概是这样的了: 今天早上老板开会说的那个事,我已经整理好了啊。待会发过来给你。你有时间就打开看看哈。要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我。 想想看,大家平时是不是如此? 书面语这玩意,在我等凡夫俗子看来,过于矫情了,使用起来很别扭。 ![]() 我们平时之所以要用书面语当作正式公文的文体,是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如此。毕竟书写的内容,要求得体。往往需要用严谨的语气强化文字的信用感。 而口头交流则不必如此讲究。 如果我们平时与别人交流,也用书面语,硬要把你帮我看看说成烦请查阅。这只会给别人留下一种你不好好说话,故意文绉绉的印象。 古人也是如此。 比如在《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隋朝天下大乱,李密与宇文化及交战。 ![]() 开战之前,李密与宇文化及隔河对话。李密全程用文言文开喷。在李密看来,自己用文言文很有排面。 但奈何宇文化的文化水平不行,听了李密文绉绉的慷慨陈词后,他先是一愣,然后直接破口大骂:我和你说生杀大事呢,你为什么要说文言文! 听到宇文化及怼自己,李密也很恼火,对手下说:宇文化及真是个智障,这种文化水平也敢当皇帝,看我不拿着棍子揍他!
从李密和宇文化及的这个故事,就不难看出古代人平时是不用文言文交流的。 ![]() 因为文言文,其实就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是口语。 虽然现在一般认为,先秦时期的口语与文言文的区别不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将当时人们的口语简化后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流传了三千年的文言文,就是先秦时代的白话文。 但是从两汉开始,由于版图的扩大,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融合,汉朝以后的人,口语就与先秦时期的人,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种口语变化,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中原人融合,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而在口语不断变化的同时,虽然文言文的书写也因为口语变化而变化。 比如我们看《史记》和《尚书》时,就明显可以感觉后者比前者更晦涩,更难懂。 ![]() (同样的内容,上为《尚书》原版,下为司马迁用西汉口语修改后的《史记》版) 不过,由于纸张未普及前,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字、在竹简、丝帛上写字,书写过程费事费力不说,而且这些书写载体的价格也很昂贵。这就使得古人写文章的时候,为了省钱省力,不得不长话短说,惜字如金,采用文言文这种精简化的用语来书写内容。 因而,这也就导致文言文和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都与先秦时期有着明显区别。但前者的变化却远不如后者,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 至于宋朝以后,随着口语与文言文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及纸张的普及,让人们在书写文章时,不再需要惜字如金。因而在当时大众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书写文体,也就是白话文,便应运而生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今天的人看古代白话文,比如《水浒传》之类的明清小说,不会有阅读文言文那样存在明显的阅读障碍。 但古代的白话文,其语法成分结构其实与古代文言文更接近。与我们今天的口头用语和书面语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的口语和书面语,或多或少受了国外文化的影响。 既然文言文与口语的差距越来越大。文言文随着时代发展,愈发的小众。那古代人为什么不抛弃文言文呢? 原因有二。 一方面,宋朝以后,虽然白话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看来,文言文继承了前代名士遗风,言简意赅、颇具格调。而相比之下,白话文则啰里啰嗦、无甚文采,显得有些上不得台面。 因此,当时的文人便坚持使用文言文,通过文言文写作,提高阅读门槛,来体现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而众所周知,读书人是士大夫阶级的基础。是掌握笔杆子的人。所以文言文虽然只有少数人懂,但在文学作品领域却是创作的主流。 ![]() 另一方面,坚持文言文创作也是为了传承。 我们知道,中国的方言很多,有些地方甚至是十里不同音。而古代却没有现在全国范围推广的普通话。 当然,古代虽然也有官话。但古代的官话区都只能覆盖一个区域,不是全国性的。 因此,这就使得白话文具有局限性。 即不同音的地区,或者随着时代变迁,口语变化了,会导致阅读白话文存在障碍。 而文言文则没有这个问题。 从西汉至清朝,文言文基本是一样的。一个人只要能入门,就不存在看不懂古代文献资料的阅读障碍。(这就是书同文的优越性) ![]() 总的来说。文言文产生之初,就是普通的书面语。与当时的口语类似。后来随着人们口语的不断变化,以及书写载体的普及,白话文这种新的书面语随之应运而生。而原先的书面语也就变成了后来的人们眼中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而由于文言不一致,所以古代人,特别是宋朝以后的古人,平时并不会用文言文交流。 举报/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