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一场前所未有的惨烈大战 大家好,我是安斌。 在这个文言文系列,我每周都会选一段经典文言文,然后先讲这段文言文的背景故事,再详细讲解这段文言文。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今天我选的这段文言文,和一个成语有关,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 纸上谈兵 "。 说到 " 纸上谈兵 ",我就想起刚刚过去的高考。 为什么每次高考完,最火爆的话题都是 " 高考作文 "? 因为只有高考作文才能让咱们过过 " 纸上谈兵 " 的嘴瘾,毕竟数学、英语都还给老师了啊! 不过,对于考生来说,就不能只会 " 纸上谈兵 " 了,高考可不是玩的。 其实历史也是一样,一个石破天惊的大事件,可以决定整个历史的走向。 而决定历史的重任,往往会猝不及防地落在特定的人的肩上。 这时候,如果只会 " 纸上谈兵 ",后果就可能很严重! 公元前 261 年,韩国新任上党郡守冯亭面临一个艰难地抉择。 四年前,秦国开始大举攻韩,占领了一大片韩国的领土。 随着野王被攻占,上党郡被从韩国本土切割了出来,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 在秦兵的威胁之下,韩王答应献出上党之地以求和。 上党郡的前任郡守誓要抵抗到底,拒绝执行投降秦国的命令。 于是,韩王改派冯亭去接替上党郡守之位。 可冯亭也不想投降秦国,他把目光投向了上党东北边的赵国。 冯亭同百姓们谋划说:" 通往韩国的道路已经被切断,韩国肯定不能管我们了。秦国军队一天天逼进,韩国不能救我们,不如以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恼怒,必定攻打赵国。韩、赵两国联合起来,或许可以抵挡秦国。" 三天以后,冯亭的使者到了赵国,对赵孝成王说:" 上党危在旦夕,那里的官吏百姓都愿意归属赵国,不愿归属秦国。上党有城邑十七个,愿归入赵国,听凭大王裁决。" 关于是否接收上党,赵国的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辩。 战国末期,秦国一家独大,对其余六国虎视眈眈。 六国当中,唯一可以与秦国掰一掰手腕的,就只有赵国了。 所有人都知道,秦赵之间必有一战。 上党地势高峻,是太行山重要的战略要地。 秦国若占领了上党,从上党再往东去,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就是一马平川,赵国将不再有险要的地形可以利用。 邯郸城的城墙,将是暴露在秦军兵锋下的最后一道防线。 最终,赵国君臣决定接收上党。 公元前 262 年,赵国接收了上党,赵国名将廉颇率领赵军驻守长平,冯亭也留守长平。 当时秦赵双方集合近百万大军,在沿着长平城左右五十多里的山地建筑垒壁,东西对峙着。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马上就要拉开序幕。 这是秦赵两国倾尽全力的大决战。 公元前 260 年 4 月,秦将王龁开始进攻。 一开始赵军连战连败,被秦军连续夺取营垒、斩杀将领。 赵将廉颇见敌强我弱,开始采取 " 龟缩 " 策略,坚守营垒,拒不出战。 秦军屡次挑战,廉颇都置之不理。 赵王也对赵军的龟缩不出很不满,多次派人责备廉颇。 但是老将廉颇稳如磐石,不为所动。 被廉颇的拒不出战磨得没脾气的秦国使出了一招 " 反间计 "。 秦军的间谍开始散布一个流言: " 秦军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好对付,他马上就要投降了。" 本来就对廉颇不满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他任命赵括为将军,取代廉颇。 作为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 每当他想象自己指挥千军万马的样子,胸中就充溢着自信,以为天下没人能敌得过他。 当他谈论起用兵之事,口若悬河,连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也并不说他好。 看着高谈阔论的儿子,赵奢眼中不但没有自豪,反而充满了忧虑。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 赵奢说: " 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赵军一定会葬送在他的手里 "。 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奢已经去世了。 赵括将要起程了,他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 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 赵王回答说:" 这事您就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此时,赵孝成王并不知道,自己这个决定对赵军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秦国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成为了赵军的统帅,就暗地里派名将白起担任上将军。 并下令:军中有敢泄露白起来到前线的,格杀勿论。 赵括一到任上,就改变了廉颇的策略,主动出击进攻秦军。 秦军假装战败而逃,同时悄悄布置了两支奇兵,以便乘机偷袭赵军后路。 赵军乘胜追击,直追到秦军营垒。 秦军营垒十分坚固,赵军不能攻入,而秦军的一支奇兵两万五千人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切断了赵军的后路。 另一支五千骑兵的突击部队切断了赵军的营垒,把赵军分割成两段。 赵军的运粮通道也被截断了。 赵军战斗不利,就构筑壁垒固守,等待援兵的到来。 秦昭王得知赵军的粮道被截断,亲自赶到河内,赐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壮丁全部赶到长平,拦截赵国的救兵和粮食。 到了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四十六天。 赵括把赵军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 绝望之下,他亲自率领精锐士兵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杀。 失去了主将的赵军终于崩溃,四十多万人全部被俘。 秦将白起心想:" 之前秦军已经拿下上党,上党的百姓不甘心作秦国的臣民而归附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要出乱子。" 于是白起竟然把四十多万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了,只把年纪尚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在这场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战役中,赵军前后死亡四十五万人,作为战胜一方的秦军也死者过半。 冯亭也同赵军一起战死于长平。 尾声: 后来,秦将白起得罪了秦昭王,秦王派使者赐给他一把剑,让他自杀。 白起拿着剑,仰天长叹道:" 我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 过了良久,他说:" 我实在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 随即自刎而死。 建议学习方法: 先看一遍讲解,然后每天把原文读三遍,一共读七天。 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①天下莫②能当③。尝④与其父奢⑤言兵事,奢不能难(n à n)⑥,然不谓⑦善。括母问奢其故⑧,奢曰:" 兵,死地⑨也,而括易言之。使⑩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① 以:认为,以为。 ② 莫:没有谁。 ③ 当:抵敌。 ④ 尝:曾经。 ⑤ 奢:赵括的父亲,赵将马服君赵奢。 ⑥ 难(n à n):驳难,反驳。" 不能难 " 的意思是不能驳倒。 ⑦ 谓:说。 ⑧ 故:原因。 ⑨ 死地:危险的境地。 ⑩ 使:如果。 将括:让赵括为将," 将 " 是使动用法。 即已:那就罢了。" 即 " 通 " 则 ",那就。" 已 ",罢了。 必:一定。 破:打败,攻破。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敌得过他。 " 以 "是" 以为 "的意思," 莫 "表示" 没有人 "。 " 莫 "字表示否定既可以是副词,相当于" 不 ",比如" 一筹莫展 "。 也可以像这里一样作代词,表示" 没有人,没有什么 "。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n à n),然不谓善。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 " 尝 "是" 曾经 "的意思," 奢 "就是赵括的父亲赵奢。 " 难 "读四声 n à n,意思是" 驳倒,反驳 "," 谓 "是" 说 "的意思。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 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 " 故 "是" 原因 "的意思," 死地 "表示 "危险的境地 "。 "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 使 "是" 如果 "的意思。 注意这个" 将 "字,这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 这里" 将 "就表示" 让……为将 "," 将括 "的意思就是" 让赵括为将 "。 " 必 "是" 一定 "的意思," 破 "是" 打败,攻破 "意思。 刚才我们一起读完了这段文言文,下面这些知识点大家掌握了吗? ① 当" 难 "作为动词的时候读什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② 什么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将 "字的使动用法是什么意思? 写在最后: 其实,关于赵括的 " 纸上谈兵 ",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比如有人说,纸是东汉才由蔡伦发明的,战国时候的赵括怎么能 " 纸上谈兵 "? 要谈兵也是 " 简上谈兵 " 嘛! 还有人说,当时赵国的国力远远不如秦国,像廉颇一样跟秦国打持久战,先被耗死的一定是赵国自己。 所以赵括主动出击、速战速决的战略才是对的。 我欣赏赵括的胆略和勇气,但是无论如何,他还是失败了,而这个失败的代价是巨大的。 这段历史让我感到: 人生天地间,应该尽量把自己磨练成才。 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历史的重担什么时候会落在自己的肩上。 文言文学习相关文章: 感谢阅读,喜欢就点个" 在看 "吧 ~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转发 / 在看 / 点赞欢迎大家来留言区交流
|